[内容提要]当大工业、大机器时代来临,传统的手工业遭遇到破灭性的困局。做一个工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用双手摩挲、雕琢一块石料或木头,时间成本过高,回报小,对当下的大多数年轻人来说并无吸引力,更别说数代人只做一件事延续手工业制造技术。今年两会,“工匠精神”首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随着央视《大国工匠》特别节目在《新闻联播》热播,引发全国的企业家、手艺人一片热议,令人颇感振奋和欣慰,本文就是作者的一点感触。
关键词:匠人 匠人精神 私人订制
很多人认为匠人(工匠)是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者,但其实,“匠人”意味深远,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与坚定、踏实、精益求精相连接。手工艺塑造了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文化和身份,在满足了基本生活需求以后,人们会去追寻精神层面的东西,如果只剩下流水线出来的标准化产物,那将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同样面临现代工业的冲击,同样有传承艰难的危机,但为什么传统的工艺精神能够在德国、日本等国发扬,并且成为他们广受推崇的文化潮流,而在中国,匠人精神渐渐成为一种遗产,而不是社会文化常态。
一、从古至今,中国从不缺少匠人精神
匠人精神不是舶来品。在中国古代,有手艺的劳动者,古语谓之“匠”,他们在劳动中所表现的才能,则被称作“技”。匠,乃罕见之人才;技,乃稀有之能力。“匠”与“技”从古以来,一直是伴随着劳动者的光荣称谓,代表着“能人所不能”的自豪,支撑它的是知识,是经验,是长久的训练乃至独一无二的传承。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在创造丰富而精美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在孕育、厚植和传承着一种精神,即“工匠精神”——工匠们对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对细节高要求,追求完美和极致。这在手工制造中表现得最为典型,且成功的事例举不胜举。
在《庄子》一书中就有2300年前中国匠人“梓庆”的精妙阐述。梓庆削木为鐻,鐻成,见者惊犹鬼神。鲁侯见而问焉,曰:“子何术以为焉?”对曰:“臣工人,何术之有?虽然,有一焉。臣将为鐻,未尝敢以耗气也,必齐(通斋)以静心。齐三曰,而不敢怀庆赏爵禄;齐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齐七日,辄然忘吾有四肢形体也。当是时也,无公朝,其巧专而外滑消。然后入山林,观天性,形躯至矣,然后成见鐻,然后加手焉;不然则已,则以天合天,器之所以疑神者,其是与!”(摘自《庄子·达生》)。梓庆篇仅146字,朴实无华地述说了2300年前一位中国匠人的精神境界与风骨,让我们来细细品味。
1、匠人精神是精益求精、追求极致
每一件作品,若想达到精致和完美,就必须把工作的每个环节做细和做到位。梓庆做鐻,先用七天的斋戒使身体和精神达到最佳状态,再走进山林选择木料。选料时已经在脑海中勾画出鐻的模样,认真寻找匹配的木料才动手取之。一旦进行雕刻,则聚气凝神,全身心地投入。
2、匠人精神是荣辱不惊、忘名忘利
与今天许多人做事希望利益回报立竿见影相比,梓庆的做法体现出中国古代匠人的更高境界。“斋三日,不敢怀庆赏爵禄,斋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梓庆在做鐻之前,把功劳、地位、金钱、非议、毁誉统统放下,只专心于工作的本分,达到了荣辱不惊的境界。中国古代匠人的忘名忘利,仍是今天整个商业社会需要学习的典范。《强人精神》的作者秋山利辉如此概括:“一流的匠人,人品比技术更重要,有一流的心性,必有一流的技术。”
3、匠人精神是敬畏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术到极致,几近于道。梓庆作为一名杰出的匠人,在选材前全然地净化自己,带着对树木和自然生命的极大尊重去选材。“斋七日,辄然忘吾有四肢形体也。”在制作鐻时令自己达到忘记自我、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灌注匠人的生命之魂去制作产品,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不就是道吗?
二、我们要坚守民族情怀,传承中华匠心
回顾中华民族的发展史,那些诞生于工匠手中的亭台楼阁、壁垒城墙、江堤河坝、栈道桥梁、舟车辐辏、耒耜犁铧、刀枪剑戟、钟鼎尊彝,等等,哪一项不凝聚着能工巧匠们的心血和汗水。商务印书馆曾出版过一部《中国古代的工匠》,就是为历史上那些为国家和民族做出过突出贡献的工匠们立传的。
中国有2000多年的匠人精神传承史,由于历史原因,在近代,中国的匠人精神没有全面的传承。在规模化的工业制造冲击下,中国的传统文化与手艺传承更加艰难。未来的中国,无论是工业强国战略下的精工制造,还是对传统匠艺的保护,都更加需要全面传承、发扬中国的匠人精神。传承匠人精神固然要借鉴他人的经验,但既不能妄自菲薄,更不能盲目崇拜,我们应该从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寻找根和魂,坚守民族情怀,传承中华匠心!
大艺术家齐白石先生有一方印叫“大匠之门”。这是老先生为了不忘自己木工出身的经历而刻制的。齐白石曾经对于一位民间工匠说:“你是匠人,我也是匠人,我就喜欢匠人,你在手艺上是有研究,因为我是个木匠,深知匠人手艺之可贵。”白石老人对他的木工出身引以为自豪。正因为他木工出身的经历,给他的篆刻和绘画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才让他终成一代大师。在很长一段时间,尤其是在艺术界,人们对“匠人”是持否定态度的。说某某只不过是个匠人,其实是说他的作品离艺术还很远。但往往说这话的人,自己就是半缸子水。在我看来,但凡艺术大家都是从“匠人”华丽转身的。没有那份清寂的执着与坚守,没有那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态度,是创造不出好作品的。
三、呼吁“工匠精神”是正当其时
近些年,“私人定制”兴起,“工匠精神”逐步回归,这不是偶然,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在市场经济利益的刺激下,很多的产品流水线生产,忽视了产品的品质和个性,有的甚至粗制滥造、以次充好、薄利多销。这样的产品如果在物质匮乏的时代还有一定的销路,但处在现在的买方市场,人们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需要真正有内涵、有情怀、有温度,好用、耐用的作品,一些马路货是难得有销路的。为什么如今很多人都钟情于“私人订制”?一是独一无二,凝聚着定制者与制作者的思想理念和情怀温度,有特定的意义。二是品质有保障,纯手工打造,耐看、耐用。越是贵重有品味的物品,人们越是向往“私人订制”。比如,瑞士的手表,意大利的皮具和小提琴,法国的时装,到现在为止很多都还是家庭作坊式的生产,为的就是保证作品的质量和艺术含量。所以,政府在这个节骨眼上强调要进行供给侧改革,呼吁“工匠精神”是正当其时。
今天,人们怀念那个手工作业的时代,其实并不只是对那些手工产品的怀念,而是期盼其中所蕴含的一种价值观念、一种宝贵精神、一种生活方式的回归。恰如一位社会学家所言:“速度与激情正在吞噬我们,因为很多欲望、诱惑、偏见、陷阱,我们已经很难看到一个手艺人阅历深久的目光……我们的社会恐怕将彻底失去某种精神的基因,美好的事物、感情和品德,将得不到传承。”其实比恢复某些手工技艺更为重要,其要义在于“道”——价值的构建。
找回“工匠精神”,就要敬业精业。林语堂先生在谈到做学问的心得时,曾讲过这样一段意味深长的话:“‘心存好之’是一切学问的基础,读书的法门,做事的诀窍,记忆力之来源,有恒心之保障,是一切成功之秘密及一切事业之报酬。就是栽花养鸟围棋斗草亦必乐此不疲,始有成就,何况其他。”正是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我国历朝历代的能工巧匠把职业爱好当作品德来修炼,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朴实无华地默默劳作,才创造了中华民族灿烂文明。
找回“工匠精神”,就要专一专注。“右手画圆,左手画方,不能两成。”专一专注是一种工作状态,也是事业成功的不二法则。一个静默的老师傅,他修理钟表修理了一辈子;一个钢琴调音师,他雕塑般地听着微风吹拂下的琴键;一个制陶师傅把玩手中的泥巴绝对如孩童般那么痴迷……不止是工匠,但凡世上所有成功人士,在干事创业中都非常专一专注,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而惟以求真的态度作踏实的功夫。有了这种精神,当每一次向着极致冲锋的时候,都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而这一新高度又是下一次的起点。
找回“工匠精神”,就要厚积薄发。一本《匠人精神》的书,介绍了独特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匠人须知30条,它包括礼仪、感谢、尊敬、关怀、谦虚……及至细致到先学会与人打招呼、与人和睦相处;学会打扫整理、乐意打扫厕所;成为有责任心、为他人着想的人,等等。这些看似细枝末节的事情,与成为一个一流匠人、一流人才有什么关系呢?书中的回答是这样的:“在每天的点滴学习和练习中,不仅磨砺学生们的技术,更注重锤炼他们的人品。”事业千古事,非一朝一夕之功。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像工匠求艺那样,只有打牢基础、注重积累,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能久久为功、聚沙成塔,打造出精品,也锻造其品格。
找回“工匠精神”,就要勇于创新。有一个成语叫“独具匠心”,“匠心”表达的是“巧妙的心思”,多指在技术和艺术有创造性和对技艺的不懈追求。唐代张祜《题王右丞山水障》曰:“精华在笔端,咫尺匠心难。”用在工艺水准上,指的是创造技艺、制造工艺的精湛。有人把“工匠精神”理解为保守或守旧,理解为一成不变,这是站不住脚的。纵观古今中外,凡真正够得上“匠”之水准的,莫不是靠不断追求和创新取胜的。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加快转变中,我们要更多地从“将就”转变到“讲究”上来。转变的核心,就要有一颗孜孜不倦的“匠心”,有争创一流、精益求精的精神。惟此才能将普通的产品制造做到极致,以满足供给侧结构改革之需,赢得市场更大的份额。
参考文献:
【1】《匠人精神-一流人才育才的30条法则》秋山利辉著,中信出版社 2015年11月版
【2】《虞初心志》清朝 张潮 上海商务印书馆
【3】《中国古代的工匠》 曹焕旭 编 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1996年7月出版
作者简介:
谢宏,男,工艺美术师、扬州市工艺美术大师。1967年11月出生于漆器世家。1983年扬州玉器学校高中毕业,1984年3月分配进入扬州漆器厂骨石镶嵌车间开纹雕刻。并多次获得江苏省和全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银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