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南京工艺术协会主办 协会官网 联系我们
论文发布

南京传统民间剪纸的主要样式

[日期:2016-11-28] 来源:本站 作者:殷嘉才 [字体: ]

南京传统民间剪纸在五、六十年以前,是广泛流行于民间的一种工艺品,是能够直接用于生活的民间美术。它随着当时社会生活的风俗习惯,民间喜庆佳节等及试用工艺品特殊需要而形成不同的样式。根据具体的用途和样式的特点可分为:鞋花、喜花、斗香花、红钱等主要样式。

南京传统民间剪纸中,用作鞋面刺绣底样的鞋花剪纸,是比重数量较大的一种样式。过去南京剪纸专业艺人用一把剪刀,独自奔波,浪迹江湖卖艺,就是以鞋花剪纸为主要谋生的手段。鞋花剪纸是用白色连史纸或白色单宣纸剪成。其图案剪制得比较疏朗匀称、秀丽洒脱、韵律优美,具有江南诗意风味。在剪枝上也较纯熟,剪制时,不用画稿、剪刀运剪时手腕灵活而有程序的弯来弯去,所剪图案造型简练生动,形成典型的“一笔画”程式化的传统剪制法,对南京剪纸后来的发展影响颇大。所剪作品,线条光洁、屈曲自然、干净剥落,很少有斧凿刀砍之嫌。它的外轮廓比较严整,有四种形式:一是剪成小圆花、绣于鞋头;二是适应鞋面的特点剪成“月牙形”,或由两端延伸至鞋帮;三是边帮鞋花,是适应旧棉鞋边帮形状而剪成的;四是鞋底花,是适应鞋底形状而剪的。这四种形式的鞋花剪纸是以其中的第二种、第三种居多数,也具有特色。鞋花剪纸的内容多用民间喜闻乐见的,带有吉祥意味的各种形象,有龙、凤、老虎头、兔子拜月、十二生肖、鸳鸯、喜鹊、牡丹、桃子、石榴、佛手、如意、梅、兰、竹、菊、松鼠葡萄、简易风景等。随着社会生活的风俗习惯、政治、情操的改变,现在穿绣花鞋的没有了,鞋花剪纸形式也随之不时兴了。过去作为刺绣底样的剪纸还有帽花、肚兜花、荷包花等,因为随着工业生产水平的提高,生产方式也有所改变,所以这些剪纸形式也少见了。

南京传统民间剪纸中“喜花”剪纸装饰艺术成就极高,它是南京剪纸地方特色著名的一种典型样式。它那意匠巧而清新、造型简练传神、花中套花多变、粗中有细别致、构图完整紧凑、色调艳丽明快、拙中见灵朴实、神剪妙似游龙的风格技巧,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它是在鞋花等刺绣底稿剪纸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结构都比鞋花更为严谨,样式也更多,在剪制技法上还保留着鞋花的若干痕迹。喜花曾流行于长江南北各地,凡民间婚嫁喜庆,逢年过节,都要剪上成套的喜花,用于室内布置和器物点缀,如贴在房门上、窗子上、室内墙壁上;点缀在茶具上、皂盒中、面盆里,以及贴在梳妆镜上、衣柜上、蚊帐上......有的馈赠亲友时装饰在礼物上的“礼花”如点缀糕点食品、寿面上等,用做装饰,以增喜气,在我国民间剪纸中,可说是富有特色的一种。喜花的创作多采用民间喜闻乐见,美好事物,并赋予吉庆寓意来组合图案的内容,如以“笔”、“锭”形之美和“如意”,三者表现“必定如意”;以“莲花”、“鲤鱼”表现,年年丰收有余粮,即“年年有余”的意思,“吉(百结)庆(磬)有余(鱼)”“四季(梅、兰、竹、菊)平安”等,喜花的形成,多有一个严整的外廓,是由几何形变化的如圆形、椭圆形、菱形等,或是几何形变化了的自然物和器物行,如桃子、石榴形、葫芦形、菱花形、海棠形、梅花形、荷花形、银锭形、如意形、莲蓬形、鸳鸯形、鱼形、扇面形、桃花形、吉磬形等。在这严整几何形变化的外廓内,在中心花纹的周围,用散枝、散叶或吉祥纹的填空,是极有南京地方风格特色的填充样式的剪纸,装饰趣味极为浓厚。由于社会制度不同,人们欣赏水平也有不同的改变,喜花剪纸也没有像过去那样流行了。仅在新婚之喜时买上几张,以增喜气,内容多为“龙凤双喜”、“双凤喜”、“鸳鸯双喜”、“喜鹊登梅喜”、“鱼跃龙门喜”等。喜花是民间剪纸的奇丽之花,它继承并发展了鞋花剪纸传统风格。现在喜花在表现手法上多为现实生活体裁,并转化为纯欣赏性艺术品,样式如“体育”、“人欢鱼跃”、“中日友好”等。

传统民间剪纸中,“斗香花”是拼制彩色剪纸,它在剪纸中是装饰趣味极为强烈、浓厚的一种样式。过去民间流行在中秋节拜月时要烧香的风俗,这香就是“斗香”,解放前在庙会或祭神灵时也烧这种香,香呈塔形,香的顶部用四角或六角的“斗”形拼制的彩色剪纸装饰其上,故名“斗香”。除顶部外,香的上下各层部分,亦装饰有很多拼制彩色剪纸,通称“斗香花”。“斗香花”在内容上多取于广泛传说的民间故事或吉祥图案,如“八仙过海”、“麻姑拜寿”、“老寿星”、“嫦娥奔月”、“刘海戏金蝉”、“牛郎织女”、“小放牛”、“鲤鱼”、“牡丹”、“龙风旗”等,也有花草图案的花边,作为每柱香的箍扎。“斗香花”的图案造型简练生动,色彩鲜艳强烈,一般用金及大红、桃红、绿、蓝、橘黄、淡黄、黑、紫等色蜡光纸变化拼抖组成,效果辉煌富丽,别有一种奇特的装饰趣味,它的制作法多用小刀刻制,譬如一次刻十幅,每张色纸的颜色都不相同,刻时除了总构图留下一个完整的轮廓外,依照结构特点,将每一部分分别刻开,待刻完之后,再将各色打乱,翻色穿插,重新拼出完整的构图,再用白宣纸在构图背后一张一次贴完,这样,每一幅剪纸的色彩都有十种变化,而且幅幅不同,同是一朵花,十幅色彩搭配都不一样。这种样式的剪纸极突出,表现南京的地方特色,个性很强,风格突出。斗香花拼制彩色剪纸很使人喜爱,图案造型简练生动、淳厚饱满、古拙朴实、色彩艳丽、对比性强烈,是富有强烈的装饰趣味的一种剪纸形式。

南京传统民间剪纸中,“红钱”也是一种主要传统样式。我国的北方、南方都有,各地区的名称叫法不一,也有叫“门笺”、“挂笺”、“挂落”、“门钱”,古代也有叫“门彩”和“斋牒”。这种形式,可能是在唐宋时,以彩帛剪“春幡”的风习转化演变而来的。清代康熙年间,著名的花卉画家邹元斗,画了一幅迎春的风俗画《岁朝图轴》,描绘了瓶花、灯彩、爆竹等,上面还垂挂着五枚并列的“门钱”,这是所见门钱剪纸的最早的,约300年前的“红钱”样式,五枚花纹相同,都是以花篮为中心,四周配置如意云纹,但配色不同,采取了各部分异色、套接的方法。这种方法同过去南京“斗香花”的制作非常相像。在请看清朝光绪年间吴庆坻等修的《杭州府志》(七七卷风俗四)谓:“琳宫梵宇”,剪五色纸形如旗脚,贴于门额,上书“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语,在在有之,曰“门钱”,亦名“斋牒”,“彩笺”,五张为一堂,中凿连线文,贴梁间以压胜,曰“挂钱”。“门钱”、“斋牒”、“挂钱”名虽不同,实际就和现在南京的“红钱”是一种东西。

南京“红钱”像一幅小小的镂空的锦旗,两边宽缘,同中间较细密的花纹形成鲜明的对比。下边是一排流苏,将上边宽长天缘部分贴门楣上,可以随风摆动,制作商很注意镂空和连线的效果。还要适于远看,形象不能过于分散或交错,透空的疏密、虚实适当,底纹一般以四方连续规整的几何纹样,如有龟背纹。城墙垛、销子甲、万字纹、古铜钱、杨柳扣、海棠纹、灯笼锦、卍字纹、冰裂纹、梅花纹等三、四十种之多。来衬托文字和轮廓鲜明的形象,中间形象一般用平衡或对称形式,文字一般放中间堂子的上方,但也有放在中间形象堂子的四角。内容上,采用吉祥的花纹和吉语文字的组合,一张一个成语,或一张一字,成套悬贴,旧时如“福寿吉庆”、“四季平安”、“福禄寿喜”、“五福临门”、“风调雨顺”之类。南京红钱,有大红、玫红两色。规格有全张、对开、三裁、四裁、十裁等,贴在一般门楣上的多为六裁、五张为一门,也有七张为一门的,贴于中堂上的五张为一堂,多为全张、三裁、四裁。解放后一直到现在,各地,特别广大农村仍采用红钱这种形式,更换新的内容字句纹样,出现了“光荣人家”、“农林牧副渔”、“发展生产”、“欢度春节”、“五谷丰登”、“喜庆丰收”、“实现四化”等。“压胜”的迷信观念随之消失了,新的式样、新的内容起了积极鼓励教育的作用,是古为今用,一种宣传的典型形式。当新春佳节,大江南北、家家户户都贴上红艳的春联,门楣上垂挂着丽色的红钱,迎风微微飘动,不仅带着春天般的幸福美满的喜悦,也焕发出一种蒸蒸日上的乡土气息(见图)。

这四种样式,是南京民间剪纸中过去常见的主要样式。以实际用途上看,传统民间剪纸的应用范围远远不止于此。无论是作为欣赏的、还是用于衬托、点缀和供刺绣的底样,都可以用到很多方面。譬如:过去老式房屋窗格上也多贴剪纸,民间绣花的帐沿、荷包和孩子的肚兜、围嘴、帽子、衣袖、衣边等,也是用剪纸花样作为刺绣的底样;另外也有用来装点供品、祭品的“供花”、“烛台花”和”香炮花“等,因为这些形式上述四种样式,是形式互为借用,也就不做介绍了。从这些样式的介绍,可以看出,剪纸制作本身就有一定的工艺性,过去它和适用,以及其他刺绣等工艺的结合,是能够直接用于民间美术品,所以它有很广泛的生存性。但是,社会生活、风俗改变了,这些剪纸样式,有的消失了、有的不时兴了、有的转化成纯欣赏的美术作品,在新时代里,研究南京剪纸的样式,不能停留在它小范围的应用上,而更要注意研究它在工艺制作和艺术成就上的更广泛的意义。研究探索它能同其他工艺相结合,使这一优美的民间艺术能再现代化新潮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写于197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