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南京工艺术协会主办 协会官网 联系我们
论文发布

谈万家清末剪纸绣花样——见证南京剪纸历史的珍贵遗物

[日期:2016-11-30] 来源:本站 作者:陆原 [字体: ]


1990年,父亲陆晔先生收集到南京城南平章巷万家的一本陈旧的剪纸绣花样,是万家祖辈传下来的清末时期的遗物,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曾请祖父吴山先生过目,认为清末剪纸,现已少见,很珍贵。这是迄今已知的、可能也是目前唯一的、南京最早的剪纸实物,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花样簿内夹有剪纸花样近百幅,系用四层纸叠剪而成,故每幅剪纸应有四张相同的花样,其中少量剪纸好像还没被使用,仍保留着当初的四层纸状态;多数剪纸因使用时被揭去一或两层,所以还留有三或两层纸,因年代较久,沾粘在一起,已不能剥离分开。这种绣花样所用纸张,一般是江西或福建产的连史纸,浙江产的杭连纸,或者是安徽产的宣纸,三、四张一叠,用湿毛巾捂压成整体,然后才能剪,用时只要用指甲轻轻扣一下,就能将它的层次分开了。

当时花样簿内的剪纸,绝大多数成凌乱状,相互粘连,边角皱折。经父亲花费不少时日,耐心细致地清理、平整,大体恢复原样60余幅,都是小件刺绣的花样,如领花、袖花、荷包花、手帕花、鞋花等。分边角花和单独花纹两种,尺寸不大,最长不超过14厘米,其中边饰纹多数长度在10厘米左右,单独纹样一般长6厘米、宽5厘米上下,圆形花样直径6厘米左右。部分单独纹样剪纸采用花中有花的构成形式,在圆、长方、弧形三角、猪腰、篮、碗等形状的外框内,填充各种花草纹,从而证明了“花中有花”这种南京剪纸最主要的构成形式,已有较为长久的历史,不仅被广泛运用于近现代喜花剪纸中,早在清代的绣花样剪纸中,就已被娴熟运用。

这些清代末年的刺绣花样剪纸,构图丰满,线条流畅,剪技工整。有的由非常精致细腻的线条组成,有的则表现为粗犷的块面,也有的将块面和细腻线条融合在一幅作品中,好像是细腻和粗放两种剪纸艺术风格的融合。题材以花卉为主,如荷花、牡丹花以及散花散草等,也有少数飞鸟、虎头、人物、风景、万字、双钱纹样。其中最有趣的是一幅园林风景剪纸,在长方形的外框内,花枝招展,杨柳轻拂,右边宝塔高耸,左边凉亭内还剪了一人,正坐在靠背椅上赏景呢。

这本绣花样剪纸的主人万氏,是旧时南京城南的一个大户人家。至2013年这一片区域改造拆迁前,尚在平章巷保留有一座万氏旧宅第,从临巷的前门进去,由南向北穿堂而过,至走马巷后门出,原有四进,中间两进已毁,院落长满荒草,南北临街的两进尚存,第一进房屋的院落,还有一口老水井。据当年万家老人回忆,清代末年,万家长者为银钱铸造督造官,查有关资料,光绪时清廷在南京西水关内云台闸设有江南铸造银元制钱总局,笔者推测,万家长者也有可能是在此为官吧。

与平章巷一街之隔的南捕厅著名的南京望族甘家,还与万家是儿女亲家,清末民初时万家女儿嫁与甘家为媳,可见当时两家门第相当。这样的大户人家,当时请剪纸艺人来家,为闺女剪绣花样,或者是媳妇嫁到万家时从娘家带来的绣花样,就是很自然的事了。万家老人说,以前家中曾有不少明清时期的字画,都在50年前的文革初期丢失了,非常可惜,只有这本剪纸簿,因为不是当时“扫四旧”的对象,才幸存保留了下来。

一般来说,剪纸由于受到材质的制约,不易保存,所以除了气候特别干燥的新疆吐鲁番,我国其他地区还从来没有出土过剪纸实物。加上它又是价廉物美、大众普及化的民间小手工艺品,并不是什么名贵之物,一向不为人们重视,所以传世的剪纸实物很少见,旧时一般的藏家也不会去刻意收藏。因而这看似很普通的剪纸小品,反倒成了文物收藏界的稀缺物品。传世至今、上了年代的剪纸实物非常少,尤其是江南地区百年以上历史的剪纸作品,更是少见。如《中国美术全集·民间玩具皮影剪纸》卷,收入的历代94幅剪纸中,清代以前的剪纸,仅有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北朝“团花”、“对鹿”和隋代“猴形”三幅作品,唐至明代剪纸实物均为空白,而91幅清代剪纸中,又以清末剪纸占绝大多数,这其中大部分作品都是北方剪纸,江南地区的剪纸只有10幅不到。这种现象,在我国出土或传世的历代各个门类的工艺品文物中,是非常少见的。因而这本达百年以上历史、出处可靠、传承清晰的剪纸花样,就不仅是南京,也是江南地区较为少见的清末剪纸遗物了。

王树村先生在《中国剪纸艺术史提要》(《中国美术全集·民间玩具皮影剪纸》序)一文中,曾谈到清代剪纸与刺绣的关系,并提到了南京也有专门剪刺绣花样的行业;“清代还有剪纸刺绣花样的行业,如南京、广州、和湖北的黄坡、河北的蔚县、三河等地,均有从此业的世家。” 而这本清末剪纸绣花样,就是王树村先生这一段文字记载的最好物证,是清代南京地区剪纸与刺绣密切关系的最直接的见证物。           

 

(陆原: 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艺术系 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