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遗忘的南京民间剪纸艺人——武志方
裘小洵
尽管过去听说过:武(老太)家的剪纸也是南京剪纸的一个重要的派别。但真正深入了解武志方还是在编辑《南京剪纸》这本书,几次采访,感触多多。
他是一位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是既陌生而又曾听说过的南京民间剪纸前辈,也是一位不可不去关注和研究的南京民间剪纸艺人,他和他的母亲——人称“武老太”,都曾经为南京民间剪纸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们一大家都是近现代南京剪纸一支重要的剪纸流派,他就是南京民间剪纸艺人——武志方。
武志方1932年11月29日出生在这样一个剪纸世家:父亲武万修、母亲胡翠隆(武老太)、以及大伯父、姑母他们都是出色的剪纸能手,都有自己的风格,每个家庭都有几个剪纸的从业者,计算下来竟有三十余人从事专业剪纸。常年奔走在沪宁线一带。以剪纸为生。
南京民间剪纸在民国初期剪纸业兴盛,婚嫁喜庆用的喜花,刺绣用的花样,需求量很大。南京著名剪纸艺人武老太、马志宏、张吉根等先后来南京挂牌剪纸。据传夫子庙的“上海”和“皇后”花样花线店,鱼市街藤仲仁的“藤厚记”香烛纸马店等,都是当时南京很有影响的制作、销售剪刻纸的店铺。武家在夫子庙(现东市场)开有剪纸的花样店挂牌“上海花样店”,生意红火,甚至常常出现供不应求。
上个世纪50年代,在南京市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和指导下成立了南京民间剪刻纸工艺合作社后升格为南京民间工艺厂,南京各方面的剪纸艺人:武老太、张吉根、武志生、武志方、藤仲仁、马连喜等都加入了合作社后又进了厂,生产制作剪纸产品出口外销。
武志方的母亲胡翠隆(武老太),是南京剪刻纸工艺合作社的初创剪纸艺人,是与张吉根一代的南京剪纸著名老艺人且具有很大影响的人物。武志方的母亲原籍江苏盐城龙岗,本名胡翠隆。生于1892年,卒于1982年,据武志方女儿武萍介绍说:“当年奶奶去世时,南京市文联方面都送了花圈”。后据南京剪纸艺人、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殷嘉才也说:那年武老太去世时,他代表民间工艺厂去市文联通报了这信息,文联送了花圈。武老太出身于剪纸世家。武家祖传剪纸手艺,全家都以剪纸维持生计,其中以在南京生活的时间最长,和张(吉根)家一样,影响也很大。武老太六岁学习剪纸,一出剪就受欢迎,她的剪纸手艺灵巧,根据绣花女的所需和要求,能够剪各种用途的花样,据传她的剪纸一直很受欢迎,尤其是那些大家闺秀绣花女。武志方在回忆母亲时说道:生活压力迫使“她总是不断地剪,白天出外剪,晚上回来剪,在豆大的烧油灯下,每天要剪到夜里12点钟,将眼睛剪坏了”,解放后,在南京市政府的领导支持下,进了文化局的剪纸合作组,以后又成为南京剪刻纸工艺合作社的初创成员,与张吉根、王明长等在一起在何燕明等指导下合作创作了一批剪纸新作品,她的剪纸作品具有浓厚的传统特色。由于武老太身体不好,早在1960年就因病辞职回家休养了。
母亲的剪纸人生给武志方有很大影响。可以说,武志方从小就耳闻目染了民间剪纸给整个大家庭生活带来的影响。从小就接受浓厚的民间剪纸艺术的熏陶。
武志方全家八口人:四个哥哥、一个姐姐全都靠家传剪纸维持生活。受父亲、母亲的影响,武志方1942年3月开始在无锡西门跟着父母学习剪纸,1947年3月至1949年10月在上海花样店剪纸,1950年3月至1952年在常州北大街慎昌店做剪纸工作,1952年9月至1954年3月在无锡剪纸设摊并在家中做剪纸批发业务,不久来南京夫子庙做剪纸业务供姐姐家开的“上海花样店”销售。武家的父亲和兄长数人均擅长剪纸,全家和亲戚在上世纪50年代前以剪纸为生的有30多人,可见武家的剪纸阵容庞大,实力雄厚。武志方的姐姐武志英和姐夫阙海荣在南京夫子庙的剪纸花样店生意兴隆,忙时全家上阵,那时剪纸业界都有这样一种说法“武家店,张家班”,不管怎么说,张家、武家都是当时南京剪纸的重要力量,坊间的说法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南京剪纸的状况,从这一现象也看出那时的南京地区的剪纸业繁荣兴盛。红火的剪纸业务一直到了“公私合营”。
1956年1月23日,25岁的武志方由任合作社主任的张吉根介绍加入了南京剪刻纸工艺合作社,当时合作社地址在南京长江路,后合作社迁至夫子庙贡院西街50号,武志方还曾担任了剪刻纸合作社的监事。武志方一直工作到1958年,后又去无锡市工艺美术厂工作至1960年4月再回到南京民间工艺厂工作。在这一期间,武志方和张吉根、马连喜等一批剪纸艺人一样,创作了一批成套的花、鸟、虫、鱼、走兽等南京传统的剪纸。
1958年,武志方还参加了为郭沫若“百花齐放”诗篇配剪纸《百花齐放图集》的创作工作过。1966年,根据当时市场需求,他也参与生产静电织绒画等新品开发工作,积极为民间工艺厂的经济效益发挥着作用。
1970年,武志方全家被下放到苏北沭阳农村,那时的他和全家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和农民一样种田耕地,他基本上不再从事剪纸技艺,有时也只是偶尔为农民办喜事、盖房子上大樑剪过一些花样,展露一下剪纸本领。尽管如此,武志方为当地人盖房上大樑剪的“栅尖”(苏北话)剪纸花样,很受当地农民的欢迎,他一下子就名传方圆百里,邀请他剪“栅尖”花样的人络绎不绝。以后,武志方又被安排到县砖瓦厂当工人。1979年5月武志方一家落实政策后,返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南京民间工艺厂。
重操旧业是武志方感到幸福的事,这期间武志方又开始陆续创作了一些传统的剪纸作品。随后的1980年8月,武志方代表南京市的工艺美术界的艺人赴加拿大表演剪纸技艺,受到广泛的好评。1981年4月武志方由中国工艺品进出口总公司委派,又赴美国太平洋公司在夏威夷开设的友谊商店进行剪纸技艺表演。1982年10月再次出国去日本名古屋表演剪纸技艺。应该说这一时期,是武志方心花怒放、激情创作的最好时期。武志方有了多次出访机会,他先后写下了《难忘的历程》一文和一些出访日记,真实记录了他作为中国南京民间艺人代表祖国在异国他乡表演优秀传统技艺的感受,字里行间表现出了一个旧时代过来的、饱受艰辛的民间艺人对自己国家的热爱,表现出了一个经历过下放农村,当过砖瓦厂工人、又重新拿起剪刀创作的民间艺人真挚情怀。正像武志方写到的那样:“每当我受命出国,飞越重洋峻岭的时候,我的思潮都会随云波而起伏,情绪因往事而翻腾......”“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下,我进了南京民间剪刻纸生产合作社,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开始了新的艺术生涯。”“我为中国人而自豪,为祖国赢得荣誉而骄傲,对于一个中国民间艺术工作者来说,有什么能比作品得到国外友人的赞许更激动的呢!党和人民的信任,外宾的称赞,对我是莫大的鞭策和鼓舞,它激我奋进,激我创新。”这对于一个只读过三年私塾的民间艺人来说,写得真情实感、感人至深,精神难能可贵。同时,武志方的那时期文稿为我们了解那一段南京剪纸历史留下了宝贵资料。
南京的剪纸产业经历了兴盛、困难,一直到1987年传统的手工业受受到新兴产业挑战的影响,生产困难,民间工艺厂被南京市塑料公司兼并。南京市工艺美术总公司的领导当机立断将当时主要的几位剪纸艺人武志方、殷嘉才、张方林一起保护性地调入南京市工艺美术总公司外宾接待部,工艺美术总公司设立了专门为外宾现场表演剪纸的工作岗位。让剪纸艺人为来访的外宾表演剪纸技艺。今天看来,当初以陈宏深为总经理的总公司领导的远见卓识,为保护南京民间剪纸做出卓有成效的努力和贡献。
由于身体原因,到总公司工作不久武志方就退休了。我们这代人对他和他的家庭了解甚少,他本人也很谦虚低调。我们也是在一次次的交流逐渐了解到他家庭的剪纸状况。2012年3月南京市工艺美术总公司和南京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组织专人登门拜访,那时的武老身体还不错,谈笑风生,还兴致勃勃地为大家现场表演剪纸。并给我们大家展示了他的剪纸作品。武志方看到一同去的张方林和他的儿子张俊也子承父业很高兴,为张(吉根)家有了新的传人高兴、为南京剪纸的传承发展高兴。他还热情地毫无保留地为南京市工艺美术公司和南京工艺美术行业协会提供了几十幅他的珍贵剪纸作品和纹样。
2013年年底,我们再次登门拜访,武志方老人已患病住进了老年院。武志方的子女虽没有继承父辈的事业,但与他的子女交流中,我们深深感受到,武老教子有方,他家不大的房间,窗明几净,井井有条。一双儿女,待人接物彬彬有礼,热情大方。他的女儿和女婿又一次毫无保留地拿出了他父亲的剪纸作品让我们挑选、拍照。并说:“只要你们觉得好的有用,你们就拿走”。当我再次看到南京的著名篆刻家玛尔(朱光奇)为武志芳篆刻的印章时,很惊讶和由衷地羡慕。我们再见了当时南京不同专业的民间艺人之间的那种暖暖友情。
那天,随着武志方的女儿武萍和女婿一同来到养老院,看到躺在床上的武志芳,我一下子感到有一种既亲切又复杂的心情。武老患上了脑萎缩,听力不好,基本失去了自理能力。当他女儿武萍贴近他的耳朵,大声说:“爸爸!单位来人看你了。”与此同时我伸出了手,拉起他那曾创作出无数张剪纸作品的手,武老不停地嘟哝着似乎有好多话要说,只是两眼望着他女儿又望着我,只是含糊不清地说着什么,只是无法表达、、、、、、此时,我明白他要说的很多很多,一种无形压力和责任给了我们,我和我们一行人心情沉重,大家都期盼武老先生能尽快恢复健康。
“爸爸!单位来人看你了”当再次听到武志方女儿武萍的这一饱含悲戚呼喊时已是2015年的4月13 日。这一声令人悲伤,我们的心情难以述说。因为武老已在前一天的夜里离开了我们。得知消息后,我们一行人立马前去武老家祭奠慰问。一切来的这么突然,我们曾一直盼望着武老能够身体好起来,我们有好多问题想再请教武老。望着武老的遗像,我们思绪万千,这一别,人走艺绝。武志芳的孩子们没有向我们提出任何要求,他们虽都沉浸在无比悲痛中,但还是非常礼节地对我们表示了谢意,我也感动至深。
2015年5月20日,由南京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等单位联合举办的首届“南京市工艺美术大师优秀作品展”,我们特意把武志方的两幅剪纸作品“十二生肖”“猫戏蝴蝶”与张吉根等前辈作品放在一同展出,受到观众一致好评,许多人拿出相机拍照。当我们的市委书记参观展览,看到武志方的剪纸作品“十二生肖”时称赞到:“剪得真好!真细腻!”……
逝者在祭奠中永生。我们整理、研究武志方的剪纸作品,就是对武老的敬重和祭奠,就是期望并努力促使南京民间剪纸传承有新人,技艺永不失。
武志方留下的剪纸资料,为我们进一步了解、整理、研究南京民间剪纸提供了条件。作为南京剪纸的重要一派别,我们需要在今后的剪纸保护传承工作中倍加关注、整理研究。
由于有了张(吉根)家、武(老太)家、马(志宏)家、还有后来的殷嘉才、王子春等多方面的代表性的南京剪纸,南京剪纸呈现出了丰富多彩的内容题材,变化多样的图案形式,独一无二的地域特色。这是南京民间剪纸、南京工艺美术、南京民间文化的一笔财富。我们需要好好地加以保护、整理、研究,让南京剪纸艺术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并不断赋予时代的新内容,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还需要不断努力。
武志方老先生,我们不会把您遗忘!
裘小洵
2015年6月